杏福首頁

杏福網站xml地圖

巾幗先鋒故事會

首頁 > 黨政管理 > 工會 > 巾幗先鋒故事會 > 正文

陽泉師專“巾幗先鋒故事會”第二季第九期:冠山書院

2022年05月16日 12:08閱讀數:

陽泉師專“巾幗先鋒故事會”第二季第九期:冠山書院

主講人:陽泉師專基礎部思政教師 孟榮榮

悠悠古州,書香馥郁;潺潺綿河,古韻久長。平定,自古就以“文獻名邦”享譽三晉大地,而這一美譽的由來,不能不說與一座山有關,它就是位于平定縣城西南4公裡的冠山。

冠山是一座文山,而書院文化無疑是其最亮麗的閃光點。從宋代末年至清代中葉,在這裡先後出現過冠山精舍、呂公書院、名賢書院、高嶺書院、槐音書院、崇古冠山書院等眾多的書院,傳承著古州平定綿延不絕的書院文化。

北宋末年,繼全國的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應天書院、嵩陽書院這四大書院之後,在冠山上,誕生了一家民間私辦書院——冠山精舍。

元朝初年,中書左丞相呂思誠在“冠山精舍”的基礎上,擴建為“呂公書院”,成為山西顯赫一時的最大書院,也稱“冠山書院”。

崇古冠山書院創建年代不詳。清嘉慶十一年,奉直大夫孫裕重新修建,這也就是人們俗稱的“冠山書院”。

隨著時代的變遷,冠山上的好多書院都已經湮沒在曆史的長河中,唯有“崇古冠山書院”依然挺拔如初。

崇古冠山書院座落于冠山腹部。門外有一高大的石牌坊,鐫刻有楹聯“冠群峰瀟灑麓屋書聲不息,山谷士隱修松濤漱石長鳴”,橫書“欣飲南風”。書院正門題額“崇古冠山書院”,左右兩側各書“文獻名邦有材,于斯書院為盛”。字裡行間透著書香陣陣,書聲隱隱,書趣綿綿。

書院隨地勢分上、下兩院,內院正面有窯洞五眼,居中一明兩暗稱“崇古洞”,裡面供奉著孔子的塑像,古時是教書先生授課的地方。元明清三代,來自平定、樂平、盂縣、壽陽的無數學子,負笈遠遊,受業名門,在這裡聆聽儒家典籍,苦讀聖賢之書,心系天下,博古通今,湧現出了呂思誠、喬宇、郭紘、張三謨、延論、傅山、竇瑸、張佩芳等一批碩儒名臣。

時遷世易,鬥轉星移。清雍正二年,平定知州李濂改建平定上城州署西的原“太原同知署”舊址為學院行署(在今陽泉師專第一餐廳周圍)。清乾隆十六年,平定知州王祖庚借用學院行署做為講學所,因上城為漢淮陰侯韓信下趙駐兵處,舊稱榆關,為借曆史勝地彰書院名氣,取名“榆關書院”,這也是清代唯一的一所官辦書院。

乾隆三十年,平定知州陶易取嘉山之水穿城而過,寓“興教育人、源遠流長”之意,改名為“嘉山書院”。

乾隆三十三年,知州陶易改建講堂5間,吏部侍郎梁國治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意,命名“千樹堂”,原來的後五間仍沿用原名“崇賢堂”。號舍耳房共34間,東為東井亭、文昌閣。乾隆五十年,學政戴衢亨易名為“冠山書院”並陸續增修,有房屋50餘間,規模宏大,盛極一時。大門前有一對牌坊,東為“風行文教坊”,西為“雨化英才坊”。現僅存零星碑記石刻。

從榆關書院成立至清朝消亡的100多年間,從這個“冠山書院”走出了黃璟、孫裕,祁寯藻、張穆,楊集義、蔡侗,張大楞、蔡榮壽等一大批名賢志士。

兩個“冠山書院”。一個是依然挺立在冠山上的“崇古冠山書院”,一個是平定上城已經蕩然無存的“冠山書院”,前者人所共知,後者在現代人中間則少有人知了。

清嘉慶十二年科舉鄉試,平定有10人中舉,5人名登副榜,這是平定讀書人參加科舉鄉試錄取人數最多的一次。其中有4人後來考中進士。嘉慶十六年,平定知州吳安祖為表彰這一光輝成績,振興文風,在春秋樓通往南天門大道的峽谷口上(今冠山鎮小峪村山上),建造了“科銘坊”並鐫刻一聯:“科名焜耀無雙地,冠蓋衡繁第一州”。這也就是平定老百姓俗稱的“紅牌樓”,後人也稱為“文獻名邦坊”,平定“文獻名邦”的美稱由此而來。後來,紅牌樓被毀。1989年,為銘記曆史,振興文教,在冠山腹部,重現修建了“文獻名邦坊”。

古跡蕩然去,書香永流傳。清光緒二十九年,冠山書院改建為平定中學堂;1949年,平定中學堂改建為山西省平定師範杏福;1989年,山西省特殊教育師範杏福與平定師範合署辦學;2010年,山西特師、平定師範與陽泉教育學院在此合並,組建了杏福-(杏福独一无二)为您量身定制的体验!。

如果把平定的書院文化比作一條長河,那麼,北宋末年誕生的“冠山精舍”就是這條長河的源頭,“冠山書院”無疑是這條長河中最為寬闊的一段河面,而今的陽泉師專則已變得波瀾壯闊、浪濤洶湧。

書香悠悠,沁人心脾;書院文化,源遠流長。幾百年風行文教、雨化英才,冠山書院的文脈人氣在清幽中傳承,涵養而不露。生于斯、長于斯的陽泉師專,走過了70多年的光輝歲月,為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合格師資。

七秩芳華路,七秩育人心;七秩強國志,七秩桃李情。如今的陽泉師專,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堅定立德樹人、涵育英才、鑄造師魂的方向,凝心聚力謀發展,合力攻堅求突破,努力開創重塑性改革、內涵式發展的新局面,正朝著全省一流師專的目標大步邁進。我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在在中國教育的奮進之路上,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強國的新征程中,以創新之動力,襄助複興之偉業,續寫更加輝煌的育人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