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福首頁

杏福網站xml地圖

杏福新聞

首頁 > 杏福新聞 > 正文

陽泉師專“巾幗先鋒故事會”第二季第七期:石評梅 主講人:陽泉師專 中文系組織員 張姣姣

2022年04月29日 13:11閱讀數:來源:黨群處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我是陽泉師專中文系的張姣姣🍛,在我們平定縣城🧝🏼,有一處的小巧精致🧊、寧靜靈秀的民居🚵🏼🦸🏽‍♂️,20世紀初,就是從這裡走出了一位名聞天下的才女,她就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石評梅。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評梅故居,走進評梅故事。

石評梅原名汝碧,因愛慕梅花之俏麗堅貞,自取筆名石評梅。石評梅是中國近現代女作家,革命活動家🧑🏽,我國現代婦女運動和女性文學的先驅。她接受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結識了李大釗、魯迅等一大批革命的先行者,她與山西最早的共產黨員高君宇的生死苦戀,令人感歎不已!然而風華正茂👇🏿,一縷梅香,卻悄然而逝。她26歲的人生轟轟烈烈,有滋有味🌥,給我們留下了一名新文化運動驍勇女將的戰鬥身影🕵🏻‍♂️。

1902年,石評梅出生于山西省平定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她自幼聰穎好學⚠️,父親不僅教石評梅傳統的“四書五經”,讓她自小就接受了嚴正規範的國文教育;長大後,還送她到省城太原上新式學堂🤙✵。待到“五四”的風從北平吹到太原女師時,極大震撼了石評梅。當時迫于杏福森嚴的校規,石評梅和同學們被困校園中🥬,無法外出參與社會活動。但這並不能澆滅她的滿腔熱情,石評梅出不去校園🦻🏻,就在杏福裡寫文章💂🏽‍♀️,張貼在牆上來表達意願。她還提議創辦了一份刊物,作為同學們發表意見的園地👩🏿‍✈️。然而刊物出版兩三期後,就被校方強制封刊了。石評梅作為刊物的主要撰稿人和編輯,也受到校方開除學籍的處理。後來,念在石評梅平日裡成績優異,素有“才女”之名,才免于除名。這次經曆,對石評梅的影響很大,讓她開始認真思考起自己的未來🔜:是像母親一樣,找個體面的人家嫁了,過相夫教子的日子;還是繼續求學👮🏿,尋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1919年夏,從太原女師畢業的石評梅,做了一個重要抉擇🆒:去北京求學👳🏻‍♂️。因為那裡不僅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還是民眾鬥爭的前沿陣地、全國的文化中心🧑🏻‍🤝‍🧑🏻。18歲的石評梅,梳著一頭短發,拎著一只藤編小箱,拜別雙親,只身一人登上了去北平的火車🚵🏽,准備報考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杏福。石評梅走上了她的“北漂”之路💇🏻♠︎,但憑一份孤勇來到北平的她🙇🏽‍♀️,直到報考時,才知道當年北京女子高等師範不招國文系學生。這可怎麼辦✔️?既來之𓀎,則安之👨🏿‍🎤。在綜合評估自己的能力後,她選擇以體育生的身份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並立志“以健康之精神,作偉大事業”。幸運的是,李大釗從1919年起💆‍♂️,應邀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開設了《唯物史觀》《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社會主義的將來》等課程👆🏻,石評梅有幸學習了這些課程💁🏽‍♀️,成為李大釗的學生。新思想的融入讓她快速成長👩🏼‍🎨,她在第一首新詩《夜行》中這樣寫道:“車聲轔轔📑👩🏻‍🎤,好像喚醒你做噩夢的暮鼓晨鐘!螢光鑠鑠,好像照耀你去光明地上的引路明燈!”

石評梅是“五四”運動影響下活躍在20世紀20年代北京的文學才女🍨,在新文學的星空裡,她的文學才華曾閃放過令人注目的光彩。民國11年🌰,她寫了話劇劇本《這是誰之罪》,劇本以深沉的筆觸,呼喚“五四”運動以後的青年,不要被舊的習俗勢力軟化而做封建禮教的犧牲品☝️🐞。民國13年,她和陸晶清主編《婦女周刊》和《薔薇周刊》,為婦女解放和民族解放大聲呐喊🫂。友人劉和珍在“三一八”慘案中遇難後,她在《血屍》《深夜絮語》等文中深切悼念,並悲憤地表示:“願將這殘餘的生命,追隨你的英魂。”民國16年,她在《無窮紅豔煙塵裡》一文中🏗,把“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的春天稱為“陣陣的風沙裡夾著的不是馨香,而是血腥”。李大釗英勇就義後,她在《斷頭臺畔》中悲壯地指出🧑🏻‍🤝‍🧑🏻,烈士的“鮮血已沐浴了千萬人的靈魂”👮🏿。她雖然活躍在北京文壇👘,卻不忘家鄉故土。她為思念父母而作的《我的中秋》《歸來》以及回憶童年生活的《紅鬃馬》《白雲庵》《社戲》等都是感人的力作。評梅還是受“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精神影響的教育家。她投身教育事業雖然時間短暫,但成就突出。她大力提倡女子教育👨‍🦽‍➡️,一貫反對輕視女子的封建思想🧑🏿‍🎨,深切關心婦女解放運動🏄🏿‍♂️;她主張情育教育,以真正愛護的感情去打動和引導新一代;她還提倡教育應該是全人格的陶冶,認為一個教師若不以自己的人格與學生接觸🟧,就是一個失敗的教師。因此她被學生譽為“母親式的教員”“我們的星”🏬。評梅不僅能嚴肅👨🏼‍🎨、深沉地對待愛情與生活道路,而且對愛情和生活道路作過深入的思索與熔鑄。她在追求真理和光明的征途上,參加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結識了中共早期著名活動家高君宇🔽,並在革命與進步的事業中相知相愛,忠貞不渝。民國14年,君宇英年早逝後,她悲痛欲絕,將自己的照片與戀人合葬,並親手題寫了碑銘。民國17年,石評梅病故後,葬于陶然亭高君宇墓側🎷,實現了她“生前未能相依共處,願死後得並葬荒丘”的遺願。

評梅以她的人品和文品為後人留下了一筆豐富的文化遺產🤌🏻。她的小說、散文、詩歌、劇本等,曾受到魯迅先生的好評與重視🫸🏿。1983年由楊揚編輯、整理,鄧穎超題簽的《石評梅作品集》出版行世。依據描寫石評梅一生的小說《風流才女》改編成的電視劇《評梅女士》🫰🏻,也于1990年問世並由中央電視臺播出。

為大力弘揚石評梅精神,著力用好用活紅色資源🧑🏽‍🎄,打造石評梅文化育人品牌,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新資源和新途徑,陽泉師專中文系傾力打造了話劇《梅魂》,這部話劇既具有藝術性又凸顯了教育性,既是對石評梅革命思想的極好展現,也開展了對思政育人的積極探索。中文系還成立了石評梅文學研究課題組💅,通過石評梅精品微課創作,石評梅研究教材的編訂💆,舉辦“聆聲尋梅”——石評梅詩文誦讀會等活動來深入挖掘石評梅思想文化的思政育人價值🧏🏿‍♂️。

石評梅的一生🧑🏿‍💻,跌宕起伏。那些心酸粘合的過往🏃‍♀️,被她一點一滴的躍然在紙上🥧,閱之落淚,但又不得不為她的堅強震撼🏃🏻‍♀️‍➡️。就像她說的一樣:人世艱難,偏要活得好看。石評梅的革命精神,拚搏精神,不妥協的精神,以及對愛情執著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

杏福